1
近期,在网上看到如此一则故事:
起初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,我非常惊讶,惊讶于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相处,从什么时间开始变成了这种模式?
“你什么都不懂,凭什么跟我谈自尊?”
这句话,我不了解孩子听到是什么感受,但我看到这句话时,不只有愤怒,更有伤心。愤怒于为何不可以好好跟孩子交流,伤心于为何不想听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。
我过去不少次见过如此的场景:
在家一块吃饭时,孩子兴致勃勃地跟父母说着我们的喜怒哀乐,而父母要不就是不搭理,要不就是冷漠地敷衍过去。
而孩子的话语和情绪,也伴随爸爸妈妈的态度,变得沉默了下来。
-“母亲,我长大想当老师。”
-“你成绩这么差,如何当?”
-“我今天被老师批评了。”
-“你又闯什么祸了!”
-“母亲,你看我画的花好看吗?”
-“你这画的什么啊,一塌糊涂。”
这类对话,在日常常常能听到,而日渐地你也会发现,父母的回答会逐步影响孩子的情绪和兴趣。
之前,有一位父母找到我,他的孩子今年初中三年级,距离普通高中线还差五六十分,父母跟我说想让孩子补习,冲一下普通高中,我跟这位父母聊了很长时间,后来父母说回去问问孩子的想法,再考虑一下。
可是第二天,父母却给我说了如此一句话:“大家孩子不想读高中,感觉自己不是学习的料”。
在听到这句话的时候,我其实是有的震撼的,由于我也碰到过不少不想学习的孩子,但多数父母都选择不舍弃,而是想尽各种方法说服孩子,只为孩子的生活能有更多机会。
所以,当这位父母说选择舍弃的时候,我震撼了...
宋庆龄曾说过:“孩子们的性格特点和才能,归根结蒂是遭到家庭、爸爸妈妈,尤其是爸爸妈妈的影响最深。孩子长大成人将来,社会成了训练他们的环境。学校对青年的进步也起着要紧有哪些用途。但,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。”
如上面那位父母,可能他给了孩子自己选择的权利,但同时也形成了一种“伤害”,在孩子该学习却懵懂的年龄,没给到孩子适合的引导,等孩子长大之后,再后悔就不知该怪哪个了。
正如大家常说的一句话:爸爸妈妈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。
是的,对孩子来讲,爸爸妈妈的影响是最大的,无论是好的,还是坏的,都会在孩子的生活路上留下印记。
如那位说着“你凭什么跟我谈自尊”的母亲,如那位讲着“大家孩子不想读高中”的父母,可能在短期内看不到影响,但时间久了之后,你就会发现,这类印记一直被留在孩子的生活中。
大家不可以说把所有过错都归结于爸爸妈妈身上,但在孩子需要引导的年龄,爸爸妈妈不止是引导者,更是教育者。
父母是原件,孩子是复印件,作为爸爸妈妈,大家都有着一颗望子成龙之心,但却也要了解适合的教会。
不要固执的“自以为”,也不要过分的“你高兴就好”。